第一章 旅行的起点
作者介绍了自己小时候,经常会恐惧焦虑,以及他老爸教他修行; 12岁的时候,作者作为咏给·明就仁波切的转世坐床,最后引出了作者后面学习了脑科学。作者刚开始试着修行的时候,会偶尔有内心安静的时候,大多数时候,是比之前更多的焦虑和恐惧。作者认为这个正常的,作为刚开始修行的人来说,更多的焦虑和恐惧意味着更加明显的觉察到自己的内心。
心的交会
作者介绍了自己同时学习科学和佛学,并认为科学和佛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 比如说都是先给出一个理论,之后介绍方法,最后是个人根据方法修的的结果。 科学也是给一个假设,之后提出假设的方法,最后得到结果。这一节的最后,作者13岁参加了一次为期3年的闭关修炼。
传承的重要性
这里开头,引用了另一位应该是藏传大师的话,意思是:对于修行来说,知识是不够的,必须要自身体悟。其实这个倒是经常听说了。含义类似于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了。其实我想要知道的是,这个自身的体悟,或者“饮水”,是一个什么样的“冷暖”。根据我之前读的,这个是不可文字表述的东西。
作者简单介绍了悉达多成佛的过程,我读到“他再也不是悉达多,他成了佛。在梵文里,佛是觉醒者的称呼”。我联想到,金刚经中所说,并没有佛果可得,悉达多还是那个悉达多,也可以称为佛,也可以称为觉醒者,他本质上还是那个悉达多。既然菩提树下,起身即为佛,那么怎么算是“觉醒”了呢,既然无果可得,何必称佛呢?称佛是为了教化世人,脱离苦海。可世人并不能得到佛之果(因为没有佛果可得),自然没有苦海可脱离或者说苦海根本无法脱离。我觉得果之不存,因又何在呢?希望后续的阅读可以给我这个解答。
作者后面给出解释,佛陀悟到的是,本性一切具足,但是被二元观限制住了。 所谓的二元观。就是认为有一个独立存在的,原本真实的“我”和一个独立存在的,原本真实的“他”,二者分离对立。
作者结合的脑科学,认为上面这个想法是大脑的机制。可以通过修行来改变大脑的脑组织作用。这里我认为也许可以通过修行转变思维方式会好一点吧。我倒是理解,很多的烦恼其实是无足轻重的,相对于自体死亡来说。既然很多烦恼本质上无足轻重,那么消除烦恼自然是换换脑子,转变转变思维就好了。
作者介绍了藏传佛教的4个教派。我是觉得,就因为成佛这一件事,非常之主观,并且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。所以后来不论是西藏这种闭塞的地区,还是中原地区,都分化成了很多不同的教派。“成佛”这件事就像鬼一样,大家都相信有,但是谁也没见过。而且主观的事情很难讲,什么程度叫成佛呢?我认为我开悟了,我就是开悟了么,大家都认为我开悟了,那我是真的悟了么。这又绕到之前的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了。所谓经验主义,是很难讲的一个东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