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说
比丘们,当你们听到别人讥讽和批评我或正法时,你们不要生起嗔怒或愤恨不平的感觉, 这些感觉只会对你们有损无益;又当你们听到他人赞叹我或正法时,不要让快乐、享受 或满足的感觉生起,这些感觉也是对你们有害的。正确的态度,是应该细心观察别人的批评 里哪些部分是真,哪些部分是假。只有这样,你们才会在学习上有机会成就和进步。
佛陀说
我明白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疑虑。朋友,不论那些言说是很多人重复过的,或是记载在圣典上的, 又或是出自人人敬重的导师口中的,你们都不要轻易相信。只要接纳那些合符道理、有贤德者支持,兼能在修行中带来幸福与裨益的教理;放弃那些不符合道理、没有贤德者支持,而又不能在修行中带给你幸福与裨益的言说。
佛陀说
由于能深切了解,一个行者便可以替自己和他人防止痛苦加深。当不安的肉体或精神感受生起时,智者并不会担忧、埋怨、饮泣、捶胸、扯发、折磨自己的身心或晕倒,他会平静地观察他的感受,而很清楚知道这只是一种感受而已。他知道他并不是那感受本身,而且更不是受制于这种感受。这样,痛苦便不能缠缚他。当他有痛苦的感受时,他知道那痛苦感觉的存在。但他没有失去他的平和和镇定,没有担忧、没有畏惧,更没有怨言。因此,他的痛苦便只是肉体上的,而不能扩散和扼杀他的整体。
佛陀说
不可以说‘空’是可以独立存在的。‘满’也是一样的道理。满,永远都是指满是一些东西,如满是市集、水牛、村落和比丘,‘满’也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。目前,我们可以说讲堂是空无市集、水牛和村落。正如一切法,当我们说一切法皆满,它们满是什么呢?又如我们说一切法皆空,它们空无什么呢?
比丘们,世法的空,意指空无恒常与不变的自性,这就是一切法皆空的意思。你们知道一切法都是落在变化散灭之中,因此,它们便不可以说是有独立个别的自体。比丘们,‘空’的意思,是空无自性。
比丘们,五蕴之中,没有任何一蕴是具有恒常不变之性的。色身、感受、思想、行念和意识,都全部没有自性,它们没有恒常不变之性。有自性,必须要具备恒常不变之性。去观想以能见到恒常不变之性的不存在,便是观空。
佛陀说
观照缘生之法,我们便知道碗是不能独立存在的,它只可以与其他一切法互依而存,一切法都是互相依赖以生死存亡。一法的存在,代表着所有法的存在;一切法的存在,代表着一法的存在。这就是相互切入和相即的原理。
佛陀说
宇宙没有一法是从无而生起的。没有种子,就不会有菩提树。菩提树的存在,有赖它的种子,树就是种子的延续。在种子未生根之前,菩提树已经存在于种子之内。法已存在,又何须出生?菩提树的本性,本来无生。
种子没有死去。死的意思,是从‘存在’进入‘不存在’。宇宙中哪有一法会从‘存在’进入‘不存在’?一片树叶、一粒微尘、一丝烧香的烟--没有一样是会由‘存在’进入‘不存在’的,这些法都只是转化为另一些法罢了。那菩提种子也是一样,种子没有死,它只是转化为树。种子和树,都无生无死。阿难陀,那种子和那树、你、我、比丘、讲堂、一片树叶、一粒微尘、一丝烧香的烟--全都无生无死
佛陀说
阿难陀,你曾试过站在海边看着海面上此起彼伏的浪潮么?‘无生’与‘无死’就如海水,生与死就如同海浪。阿难陀,有长浪与短浪、高浪与低浪。波浪起伏,但海水依然。没有海水,就没有波浪。波浪回归海水。水是浪,浪是水。虽然波浪升起后又成过去,但如果明白它们是水,它们便可超越生死的概念。那时,它们便不会再担忧、惧怕或因生死而苦恼。